About

道光二十二年《南京条约》既成,魏源引《周易》"穷则变,变则通"之理,作《海国图志》六十卷。其书开篇即言:"是书何以作?曰为以夷攻夷而作,为以夷款夷而作,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。"然曾文正公督两江时,尝与赵烈文夜话:"中国之器不如人,岂独火轮舟车?"此语暗合《墨子·鲁问》"工肆之人,各从事其所能"之要义,实业救国思潮自此滥觞。

张之洞《劝学篇》云:"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",此论实本于董仲舒"天不变道亦不变"之说。然严复译《天演论》,特引赫胥黎"物竞天择"之论驳之:"体用者,即一物而言之也,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,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。"康南海公车上书,则直溯《周礼·考工记》"审曲面势以饬五材"的古训,力倡工艺改良。这种古今之辩,恰如《盐铁论》中大夫与文学之对诘,千年未绝。

孙中山先生《建国方略》引《尚书·洪范》"彝伦攸叙"四字,为新政体张目。章太炎却以《春秋繁露》"王者有改制之名,无易道之实"相质,此等争论实为荀子"法后王"与董子"法先王"之辩的延续。观北洋政府《临时约法》,其第一条"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",正暗合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"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,天下之天下也"的古义。

胡适作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引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"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"自证,实则将韩愈"陈言务去"之说推向极致。黄侃讥白话诗"如老妪絮语",却不知《诗经·国风》"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"本是巷语街谈。蔡元培主政北大时,援引南宋书院"兼容并包"之风,使《新青年》与《国故》并陈案头,恰似东汉白虎观会议中今古文经学之争再现。

蒋介石著《中国之命运》,屡引《春秋》"内诸夏而外夷狄"之义。然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中言:"兵民是胜利之本",此语实出《司马法·仁本》"以战止战,虽战可也"。西南联大南迁途中,陈寅恪目击苗民祭祀,忆及《华阳国志》"夷夏交融"之载,遂有"群趋东邻受国史,神州士夫羞欲死"之叹,道尽文化存续之艰。

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”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教训,也教给我们许多智慧。希望你也能在此停留片刻,与我一起回望过去,从历史中获取一些力量,去过好眼前的生活。

欢迎你到来,愿你我共勉!

updatedupdated2025-05-142025-05-14